欢迎来到南京土木建筑学会!

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25-84451687

学会概况

南京土木建筑学会成立至今已有57年,它是由原中国建筑学会南京分会和原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南京分会于1961年11月20日合并成立的。

原中国建筑学会南京分会是由我国国际著名建筑师杨延宝、刘敦桢等6名著名教授于1952年10月发起筹备,1953年12月27日在南京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正式成立的,当时会员总数仅119人,理事长为刘敦桢。1956年11月18日召开第二次会员大会,刘敦桢教授连任理事长。

原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南京分会成立于1952年元月,由刘树勋、徐百川等我国著名教授发起成立的,初期会员仅95人,第一届至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均为刘树勋,并于1955年12月25日召开第三次会员大会。

1961年11月两个分会合并分别成立了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 和南京土木建筑学会。合并初期鉴于当时的客观情况,省、 市两个学会领导成员基本上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仍由刘 树勋和刘敦桢任理事长。 

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在长达十年的动乱期间,学 会一切活动皆被迫停止,两会的原始档案全部散失。

1976年由当时任南京市革命委员会基本建设领导小组副组 长的陆先禹同志领头,以行政决定的方法恢复成立了劫后 新一届南京土木建筑学会理事会,1979年改挂在市建工 局,理事长为陆先禹,副理事长有朱村夫、甘锋、陈志松、 唐健行等人。

1984年3月我会召开了“文革”后首届也是建会以来规模最大的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到会代表共240余人,代表南京地区3600余名会员,选举了丁大钧教授为理事长;

第六届至第七届理事长均为丁大钧教授,副理事长:朱村夫、林醒山、黄伟康、叶菊华、韩云乔、唐念慈等人。

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1998.4.23)召开了由选举产生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由黄伟康教授担任,秘书长郑必勇教授、副理事长有朱村夫、宰金珉、韩云乔、叶菊华、李蕾、徐学军、周岚。

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2004.4.20),选举产生第九 届理事会, 理事长为宰金珉,副理事长:周岚、李爱群、刘松玉、丁宏 伟、杨挺、李蕾、汪晓敏、赵正嘉、韩云乔、 李宁、孙伟民;秘书长为陈德文。名誉理事长为:朱村夫、 黄伟康、叶菊华。 

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2010.7.6),选举产生了届理事长为李爱 群教授。副理事长:方 秦、王建国、刘汉龙、刘松玉、孙 伟民、李 蕾、李 宁杨 挺、陈 光、汪晓敏、韩云乔 ;秘 书长顾欣,名誉理事长:朱村夫、叶菊华。

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2016.3.27)选举产生了第十一届理事长为刘松玉教授。

副理事长:仓慧勤、高玉峰、侯善民、胡明亮、刘伟庆、孟少平、汪杰、韦杰、杨挺、左江;

秘书长:蔡国军;

名誉理事长:王建国、朱村夫、叶菊华、李爱群、韩云乔。

现任理事长为东南大学王景全教授。


【院士风采】缪昌文:混凝土铸就人生传奇
来源: | 作者:id19070401 | 发布时间: 2006天前 | 4571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院长到院士、从科学家到企业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副主席缪昌文总能轻松自如地完成身份的切换。
从院长到院士、从科学家到企业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副主席缪昌文总能轻松自如地完成身份的切换。他一边从事科研,一边利用技术进行创业,做到了科研与市场的平衡,闯出了一条精彩的自主创新之路。




选择冷门专业成就今天精彩

缪昌文出生在江苏姜堰,受乡俗家风的影响,读书一直是他深切的渴望。缪昌文的父亲是一名老师,祖父则是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自打小识字,祖父就指着《三字经》《论语》一字一句地教他。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里,缪昌文读书分外刻苦,高中时学习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只是1977年,因“文革”中断求学之路的他回乡参加劳动已经近4年了。当时,正在干农活的缪昌文从村里的高音喇叭中听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他兴奋地撂下农具在田野里奔跑……
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缪昌文仓促复习就走上了考场。次年年初,缪昌文如愿被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录取了。他选择填报的“冷门”专业叫“建筑材料及制品”。多年以后,回想起当年的选择,缪昌文说:“原本是为了增加录取概率,没想到,却让我入对了行,找到了一生热爱的事业。”如今的缪昌文早已是建筑材料领域的专家。令人称羡的荣誉和荣誉背后的付出,一切正是从建筑材料及制品开始的,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从“混凝土”开始的。
潜心科学研究创造建筑奇迹
混凝土开裂是影响建筑安全的“杀手”。1984年7月,缪昌文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调至专业更为“对口”的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从此开始了“驯服”混凝土的历程。为了解决混凝土开裂问题,缪昌文将研发重点转移到混凝土微结构调控和混凝土耐久性的提升技术上。提升耐久性就是要使混凝土达到长寿命、高耐久。举例来说,过去使用寿命在六七十年的混凝土,按照工程规范要求,可能需要达到一百年以上的使用寿命。
“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财富,还是留下负担?”缪昌文经常这样问建科院的科研团队。他说,如果混凝土开裂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混凝土使用寿命不达标,过上几十年后,今天的建筑就是明天的垃圾。
从原理出发,缪昌文带领团队深入探究混凝土开裂的原因。从研究混凝土初期的收缩变形、混凝土的微结构到综合考虑影响混凝土开裂的环境因素、材料因素、结构因素,缪昌文和团队制定出了满足混凝土不开裂条件的参数。
成果被应用于2004年的三峡大坝三期工程建设中。在这项工程中,建科院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外加剂,控制水泥水化历程和阶段水化热量,提高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从2006年完工至今,600万立方米大体积混凝土未发现一条结构性裂缝。工程的检验替缪昌文交上了完美的答卷,但是在此之前,在三峡大坝三期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缪昌文听到了太多句“不可能”。
被誉为“三峡大坝总设计师”的潘家铮院士曾对此作出评价:“这是世界建坝史上的奇迹。”在传统的观念里,混凝土开裂是必然的。不止一位学术前辈提醒他,大体积混凝土没有一条裂缝是绝无可能的,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
缪昌文并不这样想,围绕着混凝土开裂的问题,他不断地思考,“我觉得哪怕受条件制约,问题实在解决不了。我也能把不利因素降到最小,把有利因素发挥到极致。”
瞄准产研结合 实现创业成功
事实上,缪昌文早已不是第一次摆脱权威的束缚,打破科研领域的惯性思维了。
20世纪90年代,建科院大多数科研成果都被技术转让给了企业。一些乡镇企业买断专利之后,不肯严格执行规定的标准,制造的产品偷工减料,令科研人员心中很不是滋味。
看到此情此景,1993年缪昌文凑了5.5万元,带领一帮同事建起了一条简易的混凝土外加剂混配生产线,来生产自行研发的外加剂,当年他们就盈利了50万元。2002年5月,缪昌文又一次迈出了让人惊讶的一步,作为建科院院长的他率领全体职工率先改制,全院上下出资买断全部国有资产,由过去的政府财政差额拨款的全民事业单位改制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风险自担的股份制民营科技型企业。
20世纪90年代,我国道路多由水泥混凝土浇筑,混凝土路面时常开裂。这个现象在1994年缪昌文主持研制的JK系列混凝土快速修补剂投入市场后得到了改善。缪昌文说,该修补剂将水泥路修补的时间缩短到几个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修补剂是在创造性地改熔融法生产为烧结法生产的基础上研制的。它的成功研发,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打破了国外对混凝土外加剂的认知禁区,使我国以节能环保型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替代了长期以来的进口产品。
除了JK系列混凝土快速修补剂,当年,共有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项目在缪昌文的主持下完成。很快,他和团队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被推广应用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水利水电、桥梁、隧道、核电等工程建设中。
2004年,缪昌文创办了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经过多年发展,该公司的减水剂技术在行业内遥遥领先,公司成立当年就实现了1.8亿元的产值。2017年,缪昌文将苏博特带入了A股上市公司行列,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了再次腾飞。
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对于缪昌文来说,这是一条已经走了很远,但会一直坚持走下去的路。
作者:夏文燕 吴章科
通知公告